传统手编竹制品渐趋没落 周至百年竹编村遇“瓶颈”


发布时间:

2024-07-30

传统手编竹制品渐趋没落 周至百年竹编村遇“瓶颈”

暖暖的日头下面,张竹英老人坐在自家门前,不紧不慢地揭着一张“底子”。揭底子是当地人叫法,意即做一面筛底。

在老人身旁,是一把挽成发髻样的竹簚(mì)条,老人时不时从中抽出一根,再掐去一截儿,随着竹簚在指间一阵跳动穿梭,瞬间工夫,便将面前的一张筛子底做得有了模样。“人老啦,做不动了……”75岁高龄的张竹英笑着、说着,两只手却没有停下来,一拨、一捻、一挑、一夹,熟练有如年轻人。在老人所在的周至县尚村镇张屯村,如今已看不到昔日“家家户户搞竹编”的热闹景象,年轻人大多外出的村落,一如日渐式微的竹编手艺,不由得让人心生忧虑……

编竹器男女有分工

做“底”结“面”村里女子最拿手

张屯是一个600多户的大村。据村民讲,该村是清初“湖广填四川”才由山西大槐树迁过来的,因为村中姓张的多,便更名为张屯。

“这村子算下来有2800多人,是镇上‘四大村’之一,早在解放前,就是远近知名的竹编村,到了解放后,村里不管男人女人,老人小孩,几乎都会编筛子、编各种竹器。”在村委会值班的11组村民刘产亮介绍说。

“我十二三岁就会编这筛底了,那时候没念书,看着大人咋编,就学会了。”张竹英老人说,解放前女孩子很多不上学,就学编筛子底、筛子面,一直到后来,都是村里女娃主做“筛底”和“封面”,“那时候就是没文化,想学刺绣也找不着人教,不然就学刺绣了”。

由于筛子底和各类竹器的盖面,都对竹簚条之间的间隙有严格要求,而编织筛底或面,除了细致之外,不会付出太大的体力,因此便成为了当地女子的专属,谁家女子编的底好,谁家姑娘编的“面”紧致,都直接影响到家里竹器的口碑。

“男人做啥呢?男人主要就是破簚、撕簚、缠簚、割簚,把竹子分解成编竹器的各类原料,像编筛子,就光编帮子……”张振江是村里编竹筐的高手,他拿做框子打比方说,筛底和各种面子需要的竹簚比较细薄,但做框子用的竹簚条就宽而且厚,要把这些竹簚条编在一起,还要上上帮子,女人力气吃不消,所以就主要做筛子底。

擅长“夹边簚”的老人张平山看来,女人虽然主要做底结面,但非常重要,因为毕竟一件竹器,底好不好是关键,“所以张屯的竹器做得好,跟村里的女人吃苦耐劳,细心扎实分不开!”

一分功夫一分手艺

一条竹皮能“撕”六层簚 好筛子能用50年

破簚是最复杂、繁琐的一道竹编环节。光这个环节,便根据所作竹器的不同,需进行撕簚、割簚、缠簚等十多道工序。

“这是一张簚床子,竹子皮先从床子上拉出来,拉的时候可以根据薄厚需要,选择簚床子上两个刀口的不同位置来拉,拉出了,再撕。”村民张焕强拿出一张类似板凳的三条腿簚床子,指着上面凳子面上有呈八字形的两个铁片告诉华商报记者,竹皮就是从上面拉出来的。

拉出来的竹皮还要撕簚,撕簚就是手、嘴并用,把一条竹皮,再撕拉出六层竹簚来。张焕强坐在一张椅子上,一手抄起一条竹皮,然后用手用簚刀将竹皮破开,然后送到嘴边,用牙齿将破开的竹簚头咬住,左手顺势一拉,竹簚就被扯了出来。他一根根地将竹簚撕出来,虽然竹簚很硬、边缘处也很尖利,但张焕强的嘴和手似乎早已习惯了,安然无虞。

撕簚的刀子类似平头砍刀的“缩小版”,因常年使用,刀面闪亮,张焕强拿着2斤重的簚刀说,刀还是1982年打的,如今30多年过去了,刀还新,可人已经老了。

今年60岁的张焕强14岁时就已经跟着大人学做竹编了,眼下已有46年的历史。他自豪地说,“在村里,我编筛子的手艺最好”。

手艺好,主要是编竹簚宽窄均匀,结实致密。张振江说,无论是编筛子还是背笼、竹筐,一分功夫一分手艺,一分手艺一分价钱,“有人编筛子做侧簚时,只做一层,不是他不想编两层,而是功夫不够,把侧簚编成双层筛子就结实,用它50年都没有问题”。

没钱花了就编筛子

曾远销河南山西 周边村子嫁女爱选“张屯”

刘产亮说,在他的记忆中,最好的时候,村里每天都要走两大车竹器,“家家户户都编,尤其是农闲时,每家不光自己编,还喜欢在一起编,互相说道说道,一来人多乐趣多,二来干活不累,还能提高编的水平”。

“那些年,每年光竹器的产值都在60万元以上,一家一户全年编上三五百个筛子是没有一点儿问题的。这些竹器,不光被周至、户县附近的村子消化了,还远销到了河南、山西、湖北等地。”刘产亮说,本地的竹子不够,就从陕南、四川往回拉。

村委会干部、7组村民张专楼也是从12岁起就开始学竹编的,后来不光去县上卖,还曾去过临潼、渭南换粮食,“村民感觉一没钱花了,就编筛子,筛子一卖,就有了钱,编一个筛子,两三天就能赚到钱,所以每家劲头儿都很大”。

“我第一次出去去的是渭南,当时是村上人叫去的,拿筛子去换粮食……”说起拿筛子换粮食,张专楼说,张屯村的地不多,也不肥沃,大家就全依靠着手艺谋生活,“去了以后,都是骑着自行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跑,跑就得吆喝,开始不好意思张口,后来没办法,才‘包谷换筛子’地喊了起来”。

实际上,拿着筛子、篓子、筐子、背笼出去,张屯人不光能换来粮食,还能换来蔬菜、农具。村民说,有一年一位村民带着一车竹器跑到了山东,见那边葱便宜,而本地葱贵,就换了一车大葱回来,结果还销得不错。

“村子男娃从来没愁过娶媳妇,周围的村子嫁女子,都愿意把女子嫁到张屯来,为啥?有手艺,吃穿不愁嘛”,刘产亮说,村子竹编红火的时候,孩子们一放学就帮着大人编底子,结面子,但这些年,销路不好了,编的人就少了。

销路差手艺传承难

年轻人不学 百年手艺或走“工艺品”之路

现在村里每家每户一年也很少能做出100件竹器,由于靠原有的集市销售,销路已越来越差。62岁的张联芳老人对此深有同感,“年轻人出去一天打工能挣一二百元,在家编一天,好了能挣二三十元,不好啥也挣不下——所以谁还学呢?”

“以前这些竹编器具都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,所以那时候需要量大,现在时代进步了,筛子呀背笼呀啥的,都被塑料、不锈钢或者其他新型材料的东西替代了,所以最终,竹编用品会随着时间慢慢被淘汰掉。”张飞亚是张振江老人的儿子,对于竹编手艺的传承,他深有体会,不过,他并不认为这就是一件坏事,毕竟,竹编走入历史,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。

村民张清亮是村里的能人,竹器生意没落后,他没有整天唉声叹气,而是四处闯荡,发现了竹子可做工艺材料的商机,如今,他不再做竹器,而是用来向客户提供可做美术陈设和家居装修用的竹制品,“生意眼看着也好起来了”。对此,村支书张开善告诉华商报记者,传统的竹编制品市场在缩小,而年轻一辈,也很难再像以前一样,把它再捡起来,“未来会把传统竹编技艺向工艺品方向发展,和旅游经济结合起来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