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德洋中眉屿竹制传奇


发布时间:

2024-08-15

眉屿村位于蕉城区洋中镇西南方四五公里,据《闽东詹氏通谱》记载,该村自宋咸平三年(公元1000年)建村以来,就利用当地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毛竹资源作为居家依靠的主业,竹编产业与农耕在当地群众收入中各占一半比例。

关于眉屿村的传说:先祖渊公是个竹编艺人,善于狩猎。一日,他在外出寻找毛竹原料时,在一片竹林边发现一只画眉死了,出于怜悯,就把它掩埋了,并说,如果明年再来,这鸟儿还在的话,就迁居过来。“次年,复经此处视之,见其鸟宛然如生,知此地风水奇胜。”于是,渊公认定此地可定居,遂举家迁入,建祠、厅,搭盖屋舍,取名眉屿。

【眉屿编制簸箕教程】

1:首先是选料。以两年生以上的毛竹做原料为宜,生长周期太短的毛竹韧性差,影响产品质量。”制作比较大件的竹制品,如竹篷、竹筛、箛笼、筛笼、畚斗、扁笼等,要选用五年生的毛竹,破竹后选用竹青内三层,这样制成的竹制品才会经久耐用。

2:选好竹子后,就可以进行破竹。将竹子用竹刀破开,再逐步破成宽1厘米左右,厚0.5毫米左右的细长篾条。这其中有许多讲究,例如,根据用具大小和用途选取毛竹的不同部位进行加工取材,竹头、篾青部分比较坚韧,常作为器具承重部位及边框外层的原料,以保坚韧耐用。而竹白部分,也要适当搭配取用。这样做有几个好处:一是可以物尽其用,青、白搭配得当;二是可以利用篾青和篾囊的天然颜色差别,编制出美观多样的装饰图案来。

3:编制的时候,根据簸箕大小,选用合适的篾青或篾囊加工成薄竹片,手工编织成圆形竹席。跟据不同的编制方法,可以呈现出“棋盘花”、“压二花”、“压三花”等不同的图案。

4:当底部编制好后,再用竹片按簸箕的直径制成圆形的边框。边框分内外二层,当两个同心圆边框相互套叠在一起时,就将编就的圆形竹席的四周紧紧夹住,再钉上竹钉或用细竹篾包扎捆绑,使之固定,簸箕就算制作完成。制作普通的簸箕是不上色的,做工讲究一点的,还会给竹制器皿涂上颜色和防腐药水,使簸箕既耐用又美观,有的家庭一用就是几十年。

【接下来瞧瞧那些年我们用过的竹制品】

【竹篮子】

【针线框】

【簸箕】

【锅盖,浅子】

【热水壶套】

【竹扫宁德人称为点欠】

【蒸笼】

【竹篮】

【竹草席以及竹宽等等】

社会在变迁,有些技艺在消亡,有些还在继续。洋中眉屿的竹编技艺,走过了千年的历程,多少年后的今天是否依然存在,那些年人们生活必备的竹制品又该何去何从呢?欢迎评论告诉我们你的观点!

▍内容来源:宁小博 网络宁德城市资讯原创编辑完成

▍图文编辑:宁文策划